老舍四世同堂的读后感
老舍四世同堂的读后感
书是梦开始的地方,初次接触老舍作品总是容易进入梦乡,被我称之为“催眠剂”,而四世同堂这本书又显得尤为突出,三部曲“嚼了”许久,中间放下又拿起,可谓波转九折,今天总算给它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四世同堂》以抗战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以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屈辱、悲惨的经历来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会心态,再现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这部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表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仅在于其经济的发达、武器的先进,而且还取决于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为什么却遭受日本人的侵略,这不能不引起包括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深刻反省。作品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中国人这种多子多福的文化心态,打破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理想,中国人不论怎样人口众多,也不管体格如何健壮,最终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与看客。
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丁约翰……八年的厚重写在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的风雨飘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给中国留下了无尽的伤痕。
战争结束了,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壮。,《四世同堂》并不是一个悲剧。人们一直疑问老舍先生为什么要给大家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人们诧异于故事的戛止却不知结局。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是没有结局的,结尾一句“起风了”,我想就足以表达老舍先生的意思了。历史的车轮辗转向前,历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风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许打雷,或许下雨,渺渺茫茫。中国始终推着大车前进,泥泞和伤痕总是有的,但回首过去悲壮的一页,除了记忆和叹息,我们应该看见预示着的光明的未来。
四世同堂读后感2000字
《四世同堂》大概是我近来读的最长的一部小说了。当初看到它的体量确实萌生了退缩的想法,毕竟在课业比较繁重的情况下想要读透一部长篇小说并非易事。但这部小说仿佛有着一种魔力,吸引我追随着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内心无尽地探索下去。或许是老舍先生的文字太具有感染力,又或许是那个国破家亡的时代本身便会唤起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最深的隐痛,半个月的时间里,我几度洒泪,最终难以割舍这一份悸动,只能尽力诉诸笔端。
对比与颠覆
这部作品用纯正的京味儿语言叙述,轻而易举地将人带入了那样一个文化氛围中。我最爱老舍先生在作品中穿插的北平不节的风貌描写,四时有四时的景色,一年到头都繁华热闹,字里行间都浸染着人间烟火。例如第一部十四章的开头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高粱红的河蟹,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
所有这些描写若是组合起来,就是一部完完整整的北平风貌概览。但老舍先生用饱含热情的笔触去歌咏它们,并不是单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热爱,而是为了与后文形成强烈的对比。前文写得有多热闹繁华,后文就写得有多凄清荒芜。对比之下,意味着颠覆,意味着彻底的打破和彻底的陷落。
是战争颠覆了一切,颠覆了北平大街小巷的水果摊和糖炒栗子,颠覆了孩子们最爱的兔儿爷,颠覆了祁老太爷心里最惦记的寿宴,颠覆了小羊圈的和谐,颠覆了北平城所有住户的生活。战争颠覆了一个稳定、封闭的生态系统。原先在这个生态系统里,人们的生存依赖着许多复杂的礼仪和规矩,以自己的小家庭为中心,讲究诸多人情世故,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即使三教九流混杂,也能达成微妙的和谐。战争的来临使得人们过往的经验全盘作废,生存所依赖的规矩在侵略者面前一文不值。人们慢慢地意识到了生活的崩塌和失常,逐步陷入了痛苦和迷惘之中。而老舍先生以深厚的笔力,描写了不同人物的迷惘状态。例如经历过风风雨雨的祁老人。
“祁老人眼中的笑光并没能保留好久。他本想和李四爷与天佑痛痛快快的谈上一两小时,把心中的积郁全一下子吐尽。可是,他找不到话。他的每次都灵验的预言‘北平的灾难过不去三个月’,显然的在这一次已不灵验了。假若他这次又说对了,他便很容易把过去的多少灾难与困苦像说鼓儿词似的一段接着一段的述说。不幸,他这次没能猜对。他须再猜一回。对国事,他猜不到。他觉得自己是落在什么迷魂阵里,看不清东西南北。他失去了自信。”
又例如一辈子老实本分经营生意的祁天佑
“天佑的眼中冒了金星。这一个嘴巴,把他打得什么全不知道了。忽然的他变成了一块不会思索,没有感觉,不会动作的肉,木在了那里。他一生没有打过架,撒过野。他万想不到有朝一日他也会挨打。他的诚实,守规矩,爱体面,他以为,就是他的钢盔铁甲,永远不会教污辱与手掌来到他的身上。现在,他挨了打,他什么也不是了,而只是那么立着的一块肉。”
战争是反人道,是暴力和血腥,是无理性。它带来的颠覆不仅在物质上,也在精神上。日本人进入北平,对于北平的居民来说,不仅是物资的压榨和掠夺,也是精神凌迟。
文化反思
颠覆也使得藏匿在平静生活面纱之下的文化本质暴露出来。老舍先生的笔调是热的,符合抗战文学作品应有的号召力和鼓动力,但文字背后,老舍先生的眼光是冷的。他就像书中的祁瑞宣一般,无时无刻不在分析他人和自我反省。他看见“地道中国人”所具有的文化特质阻碍了反抗精神的爆发人们沉默,不是为了抵抗,只是沉默着忍受一切不公。历来中国人自豪地宣扬的“以和为贵”的精神,成了软弱、卑怯和低声下气的代名词,“不与人争”不过是对于屈辱的麻木接受。这样的中国,是要在沉默中灭亡的!更有甚者,近代以来中国频繁地遭受入侵和掠夺,政权分崩离析,百姓的眼中有家而无国。稍正直些的,便只知管好家中事,无耻些的,便想着法子去做亡国奴,做侵略者的走狗。
老舍先生还看到,在历史巨大变动的时代,新旧文化、中外文化混杂在同一片土地上,从而诞生了许多文化畸形的产物。例如小说中的人物高亦陀,是“可新可旧,不新不旧,在文化交界的三不管地带,找饭吃的代表”;又如丁约翰,将“英国府”视作自己立身的根基,看不起中国,否定了自己身体里流动的中国人的血脉。
在种种文化乱象里,老舍先生借祁瑞宣之口,寻找一条清晰明确的道路革新是要建立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吸收外来文化是要建立在坚固的本土文化基础上的。否则,“一片荒沙改来改去还是一片荒沙”,“一点也不晓得什么是西洋文化而把中国人的好处完全丢掉”。
死亡与诞生
颠覆使生命变得荒谬和微弱。曾经为了生活费尽全力的民众,在侵略者的铁蹄下以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方式死去,没有任何争辩和求生的机会。颠覆使得死亡毫无意义且始终尾随在每个人的身后。
阴影笼罩着所有人的心头,看着身边人一个一个的离去,一部分人终于开始感受到彼此之间的联系。在苦难中他们拥有同样的命运,抱着同样的希冀,即使脑海中对祖国的疆域毫无概念,他们也能想象到,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都正在或即将遭受痛苦。颠覆从一种意义上实现了诞生,家国意识的诞生。
书中的典型代表人物就是韵梅。作为一个曾经眼中只有长辈、丈夫和孩子的传统的家庭妇女,她以坚强的意志撑起艰苦年月的家庭生活,尽最大的力量宽慰所有人,她身上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吃苦耐劳,孝敬长辈的精神。目睹着身边人的离世,以及特殊时期不得不走出家门领粮的经历,韵梅的视野逐渐打开,遇见逃亡归来的老三瑞全之后,她的思想刹那间觉醒。
“这样,一个没有出过北平的妇人,在几年的折磨困苦中,把自己锻炼得更坚强,更勇敢,更负责,而且渺茫的看到了山与大海。她的心宽大了许多,她的世界由四面是墙的院子开展到高山大海,而那高山大海也许便是她的国家。”
在苦难重压下,思想上分裂已久的中国人忽然意识到了国家的存在,爱国精神走出了知识分子群体,爱国精神变得更广泛,更丰满。
《四世同堂》这部著作,有宏大的史诗级构架,浓郁的北平地方文化氛围,还包含了老舍先生的诸多深刻思考。虽属抗战文学之类,但其中的丰富性和复杂程度早已超越了作品的创作目的本身。而上述内容也不过是我初读此书的一些不成熟的理解,经典著作毕竟还是常读常新的,或许数年之后提笔写下读后感,会与这次完全不同了。(扶月)
四世同堂读后感500字
故事发生在北平,那是日本人入侵的年代。小羊圈胡同里的祁家、李家等家族的不同选择与的结局诉说着当时的社会风貌。
其中,我最喜欢钱老人,他的骨气令我敬畏。
“钱先生的胖脸上已没有了肉,而只剩了一些松的,无依无靠的黑皮。长的头发都粘合到一块了,像用胶贴在头上的,上面带着泥块与草棍儿。在太阳穴一带,皮已被烫焦,斑斑块块的,像拔过些‘火罐子’似的。他闭着眼,而张着口,口中已没有了牙。”这是他被冠小荷一家陷害后出狱的情景。这使这位妻子、两个儿子都已死的老人彻底下了决心,用一生来抗击日本。他以前也有过害怕,但残暴的统治让他无路可退,挺直身板反抗。
,除了钱老人的骨气,也有汉奸们的贪婪、丑恶。
“这是蓝东阳的时代。他丑,他脏,他无耻,他狠毒,他是人中的垃圾,而是日本人的宝贝。他已坐上了汽车。当他每天一进办公厅的时候,他就先已把眉眼扯成像天王脚下踩着的小鬼,狠狠的向每一个职员示威。坐下,他假装的看公文或报纸,而后忽然的跳起来,扑向一个职员去,看看职员正在干什么。”蓝东阳这个人对日本人谄媚至极,却对中国人视如猪狗,让人深深的厌恶与恶心。他们将中国轻飘飘地卖了,转而从日本人那儿得到官位,肆意欺压百姓,抢夺财产,令人羞愧又气恼。
在《四世同堂》描绘的历史中,我看到了各种人在那个特殊年代的性格与行为,在老舍栩栩如生的刻画中体味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遭遇,他让我懂得继续努力,告诉我坚强与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