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字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800字
《月亮与六便士》中“月亮”指的是诗和远方的田野,是理想;而“六便士”指的是眼前的苟且,是现实。而当你面对这一选择,你会如何抉择呢?书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他又是如何选择的呢?
斯特里克兰德原本有一个平凡的生活,有妻子,有自己的孩子,可他觉得前半生度的如此空虚,他决定抛弃自己的妻儿,放弃荣华富贵,放弃物质享受去追求艺术穷困潦倒,书中说他“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毛姆是这本书的作者,他用现实中的保罗高更的形象去塑造斯特里克兰德,塑造了一个生前被世人唾弃,但死后却被受推崇的画家形象。
斯特里克兰德抛弃现实而勇赴理想,像主人公那样的人也有许多,如贝多芬,为了理想到听力渐渐无法忍受;还有梵高,穷得一文钱都没有,自杀了。
也许你会羡慕斯特里克兰德那样,如脱缰了的野马那样奔放洒脱,可谁又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呢?亲情和友情难道就可以抛弃吗?规则和秩序难道可以无视吗?只有约束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斯特里克兰德确实是才华横溢,但他也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在妻儿方面上不闻不问,为了追求艺术,而没有与妻子联系,一幅无所谓的样子,真令人作呕。
斯特里克兰德也是许多艺术家的典范,为了艺术而且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书中也有一个正好与之相反的人,他选择了六便士,选择了现实,他就是斯特略夫。
他有极高的道德情操,先后救出了自己的妻子和斯特里克兰德,可斯特里克兰德却恩将仇报,夺走他亲爱的妻子,所以他选择了委曲求全,我想你们应该会觉得他很蠢吧!但他却无条件支持了艺术,是斯特里克兰德的反面,他虽然选择了六便士,但却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不管他们怎么选择?作者毛姆都是最清楚的,无论是理想还是现实,都会是伴随着美好与伤害。正如书中所说“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你认为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要求?”我觉得不管是哪种选择,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价值。(黄妍珊)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000字
在我拿起这本毛姆的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时,看着书名上的“月亮”、“六便士”,我对于这两个词的理解是月亮代表着每个人心中所不可及的梦想,而便士是英国货币,可能象征着眼前的现实或者世俗生活。这本书应该描述着这样一位人物,他具备着与生俱来的天赋,他摆脱了世俗的束缚,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美好的梦想。现实生活也会带给他很多苦痛,无论是身心上还是物质上的,都会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这部小说可能是一部在探讨理想与现实之间取舍、冲突的励志故事。
可是在我把全篇故事读完,没有在整个故事中找到更多关于“月亮”和“六便士”的描述或比喻,反而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冷酷、傲慢、极度自私、没有任何责任心的画家。他的名字叫斯特里克兰,已人到中年,他放弃了一份证券交易所的稳定工作,在没有任何告知的情况下决然离开家庭,远走他乡去学习绘画,可以说这样的行为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觉得实在是“发了疯的”、“不可理喻的”。他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在经历一场大病后,他的刻薄和冷酷深深的伤害了在病期间悉心照顾他的朋友,导致朋友放弃产业只得返回他父母的家乡,朋友的妻子也选择了自杀。即便发生了以上这一切,他也丝毫不愧疚,甚至在情感上没有任何波动,依然我行我素一心作画。最终他来到一个远离文明世界的美丽小岛,在岛上娶了一位土著妻子后专心开始绘画创作,在得知自己得了麻风病后被所有当地邻人所厌弃,除了他的妻子没人敢靠近他,他饱受病魔的摧残最终导致双目失明,临终前嘱咐妻子一把火烧了他的房子,烧掉他在生命的时刻画在墙壁上所作的巨幅作品......我认为这根本不是一个历尽磨难追求梦想的励志故事,说实话在我目睹他的“所作所为”,甚至感到气愤,这样性格的人物我更谈不上喜爱。
那么这部小说到底想表达什么?
斯特里克兰实际上确实是一位天才画家,他中年学画,但他的绘画作品却惊人的散发着一种让人未曾认知过的艺术之美,让所有见过他作品的人都觉得惊艳和震撼。小说开篇的时候作者写到直到斯特里克兰死后四年,世人才发现和赞誉他的作品,逐渐开始对他的经历和个性充满好奇和兴趣,他在艺术界才有了名声。,对于斯特里克兰来说,他不需要在任何地方或是在任何人的口中“成为”一位天才画家,他远离社会,追求的不是声望、财富或者人生的成功,这些对他来说根本就是“无所谓”。他厌倦甚至鄙视一切生活中与他有任何关联的世俗和情感。可为什么他会这样,是什么塑造了他的性格?我认为斯特里克兰他的自我意识和内心一定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驱使着他,这决定了他即使追逐厄运也必须要一直绘画、一直创作,好像绘画就是他一生所注定的命运,对于他来说除了绘画其他的任何一切都是不必要的束缚,他的冷漠、刻薄、自私实际上都是“别无选择”的结果。斯特里克兰在故事中离开家庭学习绘画时曾这样自述,“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绘画也许对于其他人来说是一种技能、一份职业或是成就人生的目标,但对于他来说,绘画等同于生命。
如果换个角度再去看待他的故事,我的内心突然多出了一份敬畏感,好像突然理解了他之前故事里冷酷的态度和不可理喻的行为。一个人真的可以为了遵循内心,去追逐梦想而放弃一切吗?斯特里克兰可以说在他生命的终点获得了厄运和美,他仿佛被一种可怕的力量所束缚,根本无法挣脱,哪怕明知是厄运,他也奋不顾身去追寻。别说“便士”,他压根就看不到“月亮”之外的任何东西。在斯特里克兰生命的一刻我觉得他的内心仍然是平静的,他选择了追逐“月亮”去实现伟大的厄运,而放弃了平庸的幸福。
读完这部小说后我仍然觉得并没有完全理解它所要表达的更深的含义。我们无法真的去理解或者去模仿斯特里克兰。我们每个人都身负着不同的身份、角色,无法像他一样彻底挣脱束缚,摆脱世俗,在偶然一刻,我们手握着“六便士”也会想起抬头看一看属于自己的“月亮”,心中会突然涌起一股冲动和渴望。引用一段作者毛姆在书中以“我”这个视角的叙述
“我总感觉,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不大对劲儿。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它井然有序的幸福,,我的血液里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渴望一种桀骜不驯的旅程。这样的安逸总让我惊惧。我的心渴望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我能有所改变——改变和不可预知的冒险,我将踏上嶙峋怪石,哪怕激流险滩。”
关于“月亮”和“六便士”名词的来源,我查了一些信息。了解到实为1915年英国泰晤士报针对毛姆前一部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一书所刊发的书评,评论里称这部小说里的主人公“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毛姆非常喜欢这段书评,这才造就了后来这部小说的书名。在这本书的,小说的中文译者写下了一篇译后记,标题是“人生如梦,让我们枕着月亮”。可能梦想本身与结果并无关联,人皆有梦,我们也许因为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一生也触不到心中的“月亮”,不放弃追逐梦想却可以枕着“月亮”睡得安稳。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00字
这几天我读了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著作《月亮与六便士》。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并没有什么要说的,只想闭上嘴巴,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其实整本书里写的是一位画家。
他是怎么追寻自己的梦想,怎么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位画家受到了当时世人的诽谤与污蔑,可他并没有沮丧继续画画。
我想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别人故事时,就评价别人。
可是他们并不承认自己所作所为是多么肮脏,永远都不会。
回想自己的行为时,也或多或少发现自己也有这样的行为。在卡耐基的《人性弱点》里写到“喜欢批评就没有朋友。”我觉得这句话说非常好。也许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可身边的人一定感受到了。
也许你们也是一直在路上的追梦者。那么请别灰心,问问自己。“为了梦想自己做过最大的努力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