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琴弦》读后感
《命若琴弦》读后感
生命犹如一段未知的旅程,每个人都匆匆奔走在每个人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寻找为自己绽放的花朵,为自己流淌的清泉,为自己歌唱的鸟儿。生命不息,旅程未尽,追求不止。
老瞎子的师傅留给他一纸药方,告诉他只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就可去抓那服药。老瞎子对此深信不疑。坚持了五十年,走过了万里路,就在这个夏天,在野羊坳,他弹断了两根琴弦。他无数次梦想的蓝天白云,明月星斗,花草清泉,峰峦山涧,还有火热的太阳和自己曾经喜欢过的女孩,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无数的美好在向他招手。他的满腔希冀却只换来一张无字的白纸,他感觉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但他放心不下徒儿又踏上了回去的路,在路上他想起了自已那些奔奔忙忙的日子是多么快乐,有了一个目标生活是多么快乐。老瞎子的师傅临终前对他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原来还有这般深意。
回去后他找到了绝望的小瞎子,悲哀他也懂。他对小瞎子说自己没记够,得弹一千二百根才行。他希望小瞎子永远怀着对生活希望的心不断追求,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苍苍莽莽的群山之中,还是那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匆匆忙忙,无问西东。
作者史铁生在21岁的大好时光不幸失去了走路的机会,在刚开始的日子里他也绝望灰心过,他知道人在天灾人祸面前根本不堪一击。他在温柔的母亲帮助下,在与无声的地坛的紧密接触中,他拿起了写作之笔尽情挥洒,重拾了心底的光和热,最终他不仅成为了有名的作家也拥有了美满的家庭。在他的生命中,残疾、地坛与母亲是永远不变的话题。残疾是痛,地坛是亲,母亲是爱。因为他的生命有追求,他想追求幸福,想追求平等,他的想法和文字总是明净的,总是能超越自己的身体审视自己的灵魂。《命若琴弦》也是他融了自己的血肉在里面,他告诉我们追求的过程便是收获快乐的过程,因为他的存在我们的心灵不再荒芜。
“扶轮问路,审视生命的每丝风吹叶动;想念地坛,体验存在的每缕欢乐忧伤”,史铁生的名言道出了他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生命旅程。生命是一场不断追求的旅程,为梦去追,无怨无悔。(李盼盼)
命若琴弦读后感1000字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当老瞎子弹断了一千根琴弦,才知晓能复明的药方是假的,于是他告诉小瞎子,得弹断一千二百根才行。老瞎子做的,正如多年前他的师傅,希望徒弟永远达不到,只有这样,才能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那张所谓的药方,是目标,是希望,是奋斗的力量,更是几代人对后世深深的爱。这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上世纪五十年代始,金庸创作多部武侠小说作品,塑造了华人世界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一代人的精神世界。2020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金庸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创作之中,他所创作的小说中无处不体现了对历史意义及价值的探寻。通过在小说中塑造武林门派之间、人与人之间、宗教与世俗之间、正教与邪教之间、国家民族之间以及朝代与朝代之间的恩恩怨怨,最终造就了不同个人、门派、国家、民族、教会、朝代的各种悲剧。金庸正是企图通过在小说中抒发强烈的悲剧情怀,旨在达到解构负面价值、弘扬正面价值的效果。而他离世时,举国同悲。
金庸的文章,就是他的琴,他始终扯紧琴弦,奏响生命乐章。
夏伯渝——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无腿老人登顶珠峰。
他在登山路上坚持43年。第一次登珠峰他把睡袋让给藏族同胞导致自己因冻伤失去双腿。1993年他罹患癌症,却坚定了登顶珠峰的决心。随后在2014、2015年登珠峰他连续遭遇雪崩和地震。2020年登珠峰又遭遇极端天气,距离顶峰仅94米时被迫下撤。2020年5月14日10点40分,夏伯渝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而谈到自己的“珠峰梦”,他说“山再高,高不过登山的人;路再险,挡不住勇敢的心。”他是真的勇士!因为他年轻、永远不服输的初心。他始终坚守,永不放弃。
夏伯渝的行动,就是他的琴,他始终扯紧琴弦,奏响生命乐章。
万家人——百年义渡,信义传奇。
一家四代,接力传承善举;百年“义渡”,书写“信义传奇”。为了遵守祖上的一个承诺,万其珍一家四代百年如一日“不收一文钱”,在大沙河边为村民义务摆渡。万其珍是万家第三代义渡传人,他和祖辈们一样,无论冰雪连天,还是夜半更深,只要有人喊“过河”,哪怕只渡一个人,也会起身摆渡。如今,万其珍已70岁,每天听到村民的吆喝,就像接到命令的老兵一般,“蹭”地站起身,解开船绳,起浆撑船。最忙时,一天要撑船50个来回。如今,撑船的人,换成了万其珍的儿子万芳权和媳妇,他们是万家义渡的第四代船工。而万家撑船一百多年来,从未出过一起事故。
万家人的义渡,就是他们的琴,他们始终扯紧琴弦,奏响生命乐章。
金庸的初衷是爱好,夏伯渝的初衷是梦想,万家人的初衷是守信,那老瞎子呢?我想,那是信仰的力量。他们都用不同的方式,绘出了自己生命的精彩。
生命是树?砍断枝条还能再生。生命是草?烧了还能生长。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就是一桩奇迹。
每一个人,都会真正的死去,但不是每一个人,都真正的活过。我们要奏响生命的乐章,必须扯紧欢跳的琴弦。(任师仪)
命若琴弦读后感2000字
清代赵翼《题遗山诗》里两句曰“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一句“赋到沧桑句便工”用到史铁生的身上最为合适。
史铁生是“文革”期间的知青,18岁的他响应国家的号召,从北京赴延安插队。在延安务农期间,由于劳累过度引发腰背疼痛,后来又遭遇大雨导致高烧,因为乡村条件极为简陋且救治不及时,最终史铁生双腿瘫痪。
刚开始瘫痪时,史铁生也接受不了现实,暴躁不堪,痛不欲生,甚至若干次想到自杀,这段痛苦的煎熬记录在《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里。《我与地坛》里,他一个人多少次在寂静无人的地坛里徘徊、伤心,窥看自己的心魂、排遣内心的痛苦;在《病隙碎笔》里,他发出了让人心酸的感悟“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这些感喟,这些文字,都是史铁生用残废和病痛的代价换来的啊,真可谓是字字血、句句泪,每一句都令人动容!每一句都惹人落泪!
史铁生虽然多少次叩响死亡的大门,,“千古艰难惟一死”,生的欲望还是战胜了死亡,史铁生最终服从命运的安排,拖着残肢废体活了下来。
活下来的史铁生如同遭遇了重生,他开始用笔讲述自己对生命的思考,用文字叩问生命的真谛。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富有深度和热度的作品,获得了“鲁迅文学奖”“老舍散文奖”等若干项大奖。他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主要归功于这场大病。正如媒体业新锐程苓峰所说“你得有足够大的福报,才会在壮年生一场重病,遭一场濒死的大难。你得有足够大的福报,才会挨上师一顿打,大部分人是弱不禁风,上师只能对他们笑脸呵护。”
没有经历过濒死大难的人,是体会不到生的意义的。因为没有经历过大难的人,意识不到生命的短暂与可贵,会把生命浪费在一些毫无价值的事情上面,比如虚名浮利、吵架争执等;而只有经历过大难的人,才知道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才会把时间花在值得的地方。
不过,经历过大难的人也有两种结局一种是抑郁消沉下去,如南唐后主李煜;一种是超越苦难变得通达超脱,如宋代大词人苏轼。前者唱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歌,后者则写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洒脱的诗句,相比而言,我们更为欣赏后者。
史铁生毫无疑问地属于后者,他瘫痪后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思考生命终极意义的作品,深度和高度极不一般,比代的作家不知高出几个层次,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病隙碎笔》和《命若琴弦》了。
《病隙碎笔》记录他生病后对命运的思考,《命若琴弦》则通过老瞎子和小瞎子的故事讲述他对生命的感悟,我们这里主要谈谈后者。
《命若琴弦》主要写了两代瞎子的故事。这两代瞎子活着的最大目的就是见到光明,见到光明的前提是必须弹断足够多的琴弦,然后用这弹断的琴弦作为药引子去抓药才能治愈疾病。因为有这美好的前景在前面招手,他们每天兴兴头头不知疲倦地翻山越岭、走街串巷去说书,哪怕山高路滑,哪怕大雪纷飞,哪怕月黑风高,哪怕烈日如火,都阻挡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
老瞎子终于弹断了师傅所规定的一千根琴弦,他从琴槽里取出了药方,欣喜若狂地奔向小镇去抓药,但令他想不到的是,所有的人都告诉他,那药方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无论如何不相信眼前的这个事实,他震惊、绝望、心灰意懒、甚至想寻死觅活,书里是这样描绘他的绝望的“老瞎子面容也憔悴,呼吸也孱弱,嗓音也沙哑了,完全变了个人。……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很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至此,他才明白,师傅给他的那张药方并不是真正的药方,而是活下去的希望。其实,活下去的希望又何尝不是药方?而且是最好的药方!
正是由于希望,老瞎子和小瞎子才奏响了叮叮当当的琴音,才弹唱出了欢快的故事,生命才有了生气,有了欢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地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快!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不光老瞎子和小瞎子如此,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年轻人努力奋斗希冀有个美好的未来,老年人则希望儿孙有出息能延续自己的梦想。每个人心中有了梦想与希望,才有了活下去的动力;若没有了梦想与希望,前途一片暗淡,心中无有光明,不自杀也得抑郁而死,如此发展下去,人类也许早就灭亡了。
,希望是人类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唯一支柱,唯有抱持着希望,人类才能向前走下去。
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怀抱希望和梦想,从出生到死亡,每一天每一分钟都能像老瞎子和小瞎子那样,兴兴头头弹响生命的琴弦,“人的命就像这根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是的,弹好了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