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读后感字
悲惨世界读后感800字
要问可曾有一本书让你震撼到掩面痛哭?我的回答是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
有人说你对生活的冷暖认知越多,《悲惨世界》就越能让你热泪盈眶!这也就是我读这本书时最大的感触,不知要看尽世间多少的人情冷暖才能读懂雨果的《悲惨世界》,有时候在读的过程中,那种悲恸随即而来,无以言表,内心却无比清醒――我要带着同情去看待这个世界,哪怕它美好的无所漏洞,哪怕它满目疮痍。
生命不能承受之苦,人性不能承受之痛,《悲惨世界》中全都彻彻底底地表现出来了。让我深受感动的是让瓦让坐了19年牢狱之后,用他的善意将复仇之路转变为自我救赎之路。是啊,自我救赎之旅道阻且长,可有人真正的做到以德报怨,善待世间。让瓦让只不过是为了姐姐的几个饥饿的孩子偷了块面包,便被抓去蹲了牢狱,那19年的苦役生活,让他忘记了自己是否还有亲人,是否能像个正常人生活,在米埃里教主的教化下,他开始自己的救赎之路,用自己的能力帮助穷人,残疾人,替病人付疗伤费,只要是能帮助别人的他都做了,成为市长也是他凭着自己的能力做到的,无奈于社会的黑暗,他太过于善良,以至于又沦为人人弃而远之的苦役犯、在逃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他的心灵一次次的遭受到重创,可从未抱怨过,仍想着在芳蒂娜面前答应的帮她赎回女儿,是的,这个可怜的老人遇见了他生命中的天使――珂赛特,他将他所有的爱都给了这个女孩子,她陪着她成长,和生活战斗,好似那些悲惨的事也随着这短暂的幸福能消失。他太善良,遇到抓他的警察雅伟尔被绑时,竟没有想过杀掉他,居然以德报怨,救了他。让人难以相信,原来一个人可以这样善良,原来一个人的善良竟能带来巨大的灾祸。不管你曾做过多少好事,但被大多数人记住的是你犯过的错,不会有人因你拯救了世界而感动,却因你的犯错将你驱逐,我看到了人性的可怕与悲哀。
纵然生活中再黑暗,还好尚有一丝人性之光。让瓦让在扶养珂赛特的过程中,感受到无尽的爱与美好,我想这也该是命运对他善意的馈赠吧,他从入狱那一刻起就没有了兄弟姐妹,没有侄子外甥,没有老婆孩子,没有父母。他感受不到被人陪伴疼爱的滋味,但在珂赛特那里他都找到了,这是他最幸运的一处。
悲惨世界观后感600字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开头夜晚里冉阿让走投无路,敲开了神父的门,神父出乎意料地像贵宾一样款待他,用最好的饭菜,唯一的银餐具招待囚犯冉阿让。冉阿让却在深夜里将银餐具偷走,神父不仅没有责怪他,还一口咬定是自己送给他的,还给了他两个银烛台。这成了冉阿让改过自新的转折。
神父的那一句Live is to give,not to take.深深感化了我,他用自己的银餐具,赎回了冉阿让的灵魂,让他成为了一个善良的人。这就是神父的境界,慷慨,不会去责怪,而是用爱感化了冉阿让冰冻的灵魂,如果他也像别人一样将他送进监狱,那么冉阿让还是那个无恶不作的坏人,故事也就到此结束了。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像神父一样,少一点责备,用自己的爱
对待每一个人,让世界多一点感动,少一点仇恨和黑暗。
学会变通
电影后面沙威抓住了冉阿让,可他在前面冉阿让救他于危难之间意识到了冉阿让已经从之前的囚犯变成了一个慷慨善良的好人,他释放了冉阿让,却因为自己执法公正的信念而选择投河自尽。
沙威所秉持正义限制在了法律当中,过于死板。而冉阿让的种种善行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观念,选择了自杀。也许他不是一个坏人,只是没学会变通,只是死板地执行公事并且过于固执。我们也要在生活中学会变通,多方面地倾听别人的意见,不可固执己见。
作为世界十大名著的悲惨世界,雨果用了过人的叙事技巧,展现了法国现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冉阿让的善良,沙威的残暴……仍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有所收获。(张泽宇)
悲惨世界读后感1000字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Jean Valjean)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
断断续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我邂逅了冉阿让的一生。
从年轻时因为饥饿偷取一块面包被判刑后逃狱,刑期由五年变为十九年,假释出狱后,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附在冉·阿让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即使同样是做苦工,假释犯得到的报酬也只是别人的一半。
不甘心被人如此欺负的冉·阿让感到十分苦恼。正在他感到灰心气馁的时候,冉·阿让遇到了米利埃主教。
米利埃主教是个善良、正直、极富同情心的人。他好心收留冉·阿让,他在自己家里过夜。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却为了生计偷走了主教的银器,准备潜逃。途中,又被警察抓住,但关键时刻,善良的米利埃主教声称银器并不是冉·阿让所偷,而是自己送给他的,并且连银烛台也一同赠给了他,就这样使冉·阿让免于被捕。
而冉-阿让也被这一位主教的宽厚与爱心所感化,获得了新生的勇气,决心从此去恶从善。
可以说,米利埃主教是冉阿让寂寥夜空中一颗指引方向的星星,也是本书所有故事的起源。
冉阿让是雨果善良与博爱的象征,是比声名显赫的英雄更伟大的无名英雄。
接下来冉阿让做的每一件事,例如改名换姓马德兰先生、勇于承认自己的身份、救赎珂赛特、放过沙威警探、解救马里尤斯和宽恕自己等等,无一不令我动容,感叹冉阿让灵魂的伟大。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句话深刻体现在冉阿让身上,无论是在想逮捕他的沙威警探面前,还是在想杀掉他的反革命者面前,或是面对危险解救珂赛特的情敌面前,他都一一宽恕了他们,后半生都在救赎,却唯独不肯宽恕自己。
冉阿让死前还在想着“我不知道送我烛台的人在天之灵对我是不是满意,我已尽力而为了”,当时在书中看到这句话时,潸然泪下,这后半生一直都把主教灌输的宽恕与善意当作信仰而活。
墓碑上的几行字概括了他平凡又伟大的一生“他长眠于此。尽管命乖运蹇,仍草间求活,失却天使便离去。他的死就像昼去夜来,非常自然,非常普通”。
书中塑造的多个人物形象也非常立体丰满,其中沙威警探对冉·阿让的追捕使全书充满悬念和戏剧效果,沙威警探是维持落后腐朽法律和秩序的偏执狂,认为犯人将永远是犯人,可在追捕和与冉阿让的接触过程中,沙威逐步发现冉·阿让不符合他头脑中固有的罪犯模式,他的精神世界随之坍塌。
苦苦坚持的价值观在受到冲击后,雨果细致描绘了沙威内心的痛苦和迷惑,一边是一直坚持的信仰,一边是品德崇高的苦役犯,为了捍卫信仰、保全冉阿让、居然折中选择牺牲自己。
“唯有黑暗才知道这消失在水中的黑影是怎样挣扎的”,
生前做的一件事情也与工作有关,沙威警探的敬业与正义感着实令人敬佩,很遗憾在本书的时刻,我才发现他光辉之处。
除了以冉·阿让出狱后的种种经历贯穿全书的故事情节,雨果还深刻反映了时代的问题,描写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到反对“七月王朝”的人民起义这一阶段的历史,反映了当时的法国社会生活和政治状况。
冉阿让和多个人物的悲惨经历也是时代渲染下的产物,而且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却受歧视和压迫的不公平命运和当时残酷不公的法典和秩序,猛烈抨击了那种人们饿死可以而偷面包却要坐牢的社会制度,谴责了那些安于现状和铁石心肠的市民在面对处于困境中的他人时的那种袖手旁观的冷漠态度。
感谢让瓦让,感谢雨果,陪我度过这段忐忑惊险结局又温暖的时光,了解那段法国的悲惨历史以及该时代下平凡人。
人性在悲惨的世界里显得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