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荫是古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历史知识 2022-07-04 08:10历史文化www.ettschool.cn

  恩荫又可称为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是中国时代的一种变相。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广义恩荫,是指由于封建制度下,祖辈、父辈的地位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称之为“恩荫”。狭义的“恩荫”特指以后出现的一种独特的门荫制度,称之为“推恩荫补”,宋时被简称为“恩荫”。下面学习方法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演变

  广义的“恩荫”由于封建制度下,祖辈、父辈的地位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称之为“恩荫”。与之相近的说法有门荫、荫补等等。

  狭义的“恩荫”特指宋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独特的门荫制度,称之为“推恩荫补”,宋时被简称为“恩荫”。

  宋代“恩荫”遇朝廷重要庆典时,官员子孙承恩特许入国学读书并入仕。

  “恩荫”文职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俱准送一子入监读书,称恩荫。,与宋代一样,因遇庆典而给予入监待遇的,亦属恩荫。

  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促织》

  

  荫任制,一般称之为“任子”制,就是高级官员可以保任其子弟为官。是先秦世官制度的孑遗,是贵族特权制度在秦汉时期的变异形态。荫任制在可能已经产生,时成为定制,后来日益发展。保任对象除了子、弟、孙外,还扩大到宗族、门从等,人数由1人扩大到2至3人。

  荫任制是一种落后的封闭的选任官员的制度。因为选任官员的依据不是才能,而是其父兄或家族的政治地位,是血统关系。虽然在任子制度下也产生过一些有作为的官吏,如、等,就其大多数而言,基本上都是碌碌无能之辈。任子制度违背社会应该由合格人才担任管理者的公理,败坏吏治,在当时就受到具有正义感的的批评,,因为它维护了地主官僚的特权和既得利益,所以一直保留下来。

  

  门荫盛于唐朝,门荫在唐朝亦称恩荫。荫补数量有限,且“不着为常例”。

  

  宋朝实行恩荫制度,这是当时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其门客等享受此特权。

  恩荫制是“门荫”制的扩充,范围更大,宋代恩荫名目繁多,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正月,定承天节(每年生日)、南郊(三年一次)奏荫子弟恩例,大开恩荫之门,从此恩荫愈滥。嘉祐元年四月诏“悉罢乾元节恩荫”。

  恩荫制的机会有

  1、圣节荫补,每年逢诞辰一次

  2、大礼荫补,每三年逢郊祀时一次

  3、致仕荫补,官员告老退休时一次明初沿袭任子制,文官七品以上皆得荫一子以世受俸禄,称之恩荫生。

  4、遗表荫补,官员死时上遗表一次。功臣死后,推恩可达20多人

  

  明初沿袭元朝任子制,文官七品以上皆得荫一子以世受俸禄,称之恩荫生。

  

  清制,文职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俱准送一子入监读书,称恩荫。,因遇庆典而给予入监待遇的,亦属恩荫。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