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发布报告揭露校外教育培训行业四大问题
今日,中消协发布了备受关注的《 2021 年校外教育培训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这份报告深入剖析了校外教育培训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四大问题尤为突出。中消协通过这份报告为广大消费者揭示了当前校外教育培训市场的真实面貌。
合同纠纷频发成为教育培训行业的一大痛点。部分培训机构在合同制定中设置了许多对消费者不公平的条款。更甚者,他们利用消费者对合同意识淡薄的机会,不与消费者签订正式合同,甚至用销售人员代替消费者签署合同,这样的行为无疑增加了消费者的风险。
售后服务问题也是行业的一大难题。一些培训机构在消费者付费后“失联”,售后服务渠道不畅通。尤其是一些线上培训机构,对此问题尤为严重。部分培训机构因为经营不善而关门跑路,拒绝或拖延退费,设置苛刻的退费条件等。更有部分非学科类机构打着“双减”政策的名义,实则关门停业,拒绝退款。这些问题都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虚假宣传现象普遍存在于校外教育培训市场。一些培训机构通过虚构学员培训案例、师资力量和培训效果等手段欺骗消费者。他们夸大培训机构实力,实际教学质量与体验课、试听课的质量相差甚远。甚至有些培训机构为了售卖课程,故意隐瞒部分职业资格证考试报名条件限制,诱导消费者缴费,承诺帮助伪造学历或工作经历。这些行为严重误导了消费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预付式消费风险也不容忽视。一些培训机构以折扣优惠为诱饵收取大量预付费,后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等原因无法兑现承诺。他们采用买赠、分班次付款等方式规避相关规定,变相提高单次课程和总的培训费用。更有甚者,在预付费用时诱导消费者办理“消费贷”,机构关门后无法上课却仍需按期还贷。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也增加了消费者的精神压力。
《报告》认为,当前校外培训虽然作为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补充,仍有强大的消费需求。但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地,行业调整伴生的消费风险还将继续释放。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校外教育培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这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也是对教育培训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