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发布疫情期间居家健身状况报告 超半数居民会在固定时间健身
浙江发布居家健身状况报告:超半数居民保持固定时间锻炼
近日,浙江省体育局群体处联合浙江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针对新冠疫情期间浙江省城乡居民居家健身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这份报告揭示了浙江省居民在疫情期间展现出的积极居家健身态度和行为。
调研结果显示,高达81.54%的居民在疫情期间参与了健身活动,且82.5%的居民深刻认识到居家健身的重要性。作为此次调研的负责人,浙师大体育学院副院长李启迪表示,浙江省居民在疫情期间展现出了良好的居家体育健身意识和习惯。
有趣的是,70.28%的居民选择与家人一起进行健身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还对和谐家庭关系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李启迪认为,家庭体育的推广有助于全家参与锻炼,传承家庭体育文化,实现个性化教育。
报告中还指出,超过半数的居民会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健身,其中晚上是大多数人选择运动的时间。健身项目方面,健身操类、跑步类、拉伸运动类、跳绳和力量健身类等因场地限制少、技术门槛低而备受青睐。相比之下,广场舞、篮球、动感单车、乒乓球等运动则因场地和技能要求较高而参与人数较少。
虽然报告发现多数居民在运动前后会进行热身和放松活动,显示出一定的体育活动常识,但在健身科学方面,居民的知识储备显然不足。仅有25.44%的居民会监测心率、血压等身体指标,而在健身指导方面,仅有13.09%的人群会选择公共服务平台。李启迪认为,这也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了机会,可以通过推出有趣的健身方法,提高居民对科学健身的兴趣和认识。
面对疫情常态化的现状,浙江省体育局群体处负责人表示,为了推动居家健身工作的良性发展,需要搭建多维平台,健全全民健身分类指导体系。通过知名运动员的参与和更细致精准的分类指导,让居家健身更加科学、有趣。
作为读者,我们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到浙江省居民在疫情期间居家健身的状况,还能发现自身在居家健身方面的不足和改进方向。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健康、更科学的居家健身未来。(记者 夏亮)
相关阅读:
(注:此部分不再列出具体的日期和相关文章标题,以保持文章的连贯性和流畅性。)